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
一、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展
1、新中国60年:教育成就三大特征
——制度建设:摧毁旧中国教育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基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发展阶段:世纪之交从人口大国初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朝着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2、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总供给能力大幅增强
UNESCO全民教育监测报告:中国处于前1/3位次,近年跻身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UNDP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处于典型低收入国家行列,整体提高15%而步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
4、世界银行对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期教育的评估
主要成果:“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即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其他任务的实施也已步入正轨。政府的政治承诺和社会对于教育强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全国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以及扩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目标将会提前得以实现。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挑战:与规模扩大和体系发展相比,区域发展和质量改进是整个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各个领域的教育质量都需要加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仍然落后于城市;与发展目标和国际标准相比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数据库和更新教师资格标准等,都还没有开始进行。这类政策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对于质量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其他一些基础工作,例如更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管理等则都需要长期的努力。
二、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创新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少国家都把加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基本策略。
1、国外关注度高的若干教育政策要点
——保障公民教育权利,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推行教育先行)
——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注重人才本土化)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习,打造终身学习平台。(推进教育国际化)
2、后全民教育(Post Education for All)政策选择
——有质量的全民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2003年90多国教育部长共识:关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全民的基本技能(Ensure Basic Skill for All),世界银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全民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for All)”,OECD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分析报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政策标志,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
——更强的全民教育(Strong Education for All),OECD2008年报告:强调抢占国际人才竞争先机和制高点。
——面向全民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11).UNESCO2008年世界教育大会:尊重学生和社区的需求、能力、特点、预期的多样性,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教育政策特点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国家竞争能力
●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振兴国力依靠教育
●强化政府主体地位,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问责追求绩效,多重举措确保质量
●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应对全球人才竞争,加强教育的国际化
●扩大私立教育份额,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加强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开发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公民终身学习
●保障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提高工程人才质量,培养造就高端人才
●国际组织积极倡导,推进全纳基础教育
三、中国教育发展与规划的政策要点
1、关于义务教育
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国际上义务教育基本属性。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或强迫教育)的国际定义: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国际范围对义务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是: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无歧视性或普及性)。
根据UNESCO统计,200个国家(地区)立法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和年限,规定政府在学校设立和管理方面的责任、学校与宗教分离、家长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经费来源和分配、实行免费及其他补贴措施等。
其次,全球义务教育运行模式及衍生形式。
——公立学校福利化均衡发展模式
●欧洲、阿拉伯、许多发展中国家:纯福利公立校
●日韩:校外补习和家教产业,影子教育——公立学校均衡发展兼顾选择模式
●美国:学区决定资源,允许择校、私立贵族校
●印度、巴西、墨西哥等:私立校提供择校
●中国(择优质公立校)、埃及、英国(开始择校)
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全额负担公办学校支出,提供免费程度不同的义务教育,保证基本入学机会公平。同时部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非公共服务留出一定选择空间,满足有额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阶层的选择需求。
最后,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本质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中国有法可依。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界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层意义:
——实施主体是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实施要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保障重点必须放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困难家庭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而且需要地区之间的支援。
《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要求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近年来部分省市配套相关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不与等级证书挂钩,重新划定学区安排优质校和薄弱校结对,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辖区内所有初中,鼓励和支持民办校满足社会的择校需求等。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建议:从区域内(重点在县域内)减少校际差距起步,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
——依法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切实巩固免费政策成果;
——推行公办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取消实际或变相存在的重点校、重点班;
——根据城镇化进程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
——对教师开展系统全员培训,试行校长教师跨校跨区定期交流机制,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
2、关于非义务教育
由于非义务教育是选择性很强的教肓,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如果学生和家长觉得不难不贵了,要么仅是低成本支撑的教育,要么是财政或其他方面有更多投入。不同阶段的非义务教育成本差异很大,采取分担方式是各国普遍的做法。中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时,中等收入者被期望能够占多数。其中的主体是“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群体不仅具有明显的服务消费能力,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很大话语优势,对教育问题有着与工农群众、一般知识分子很不相同的理解与诉求。
一方面,非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质如何体现?
中国公共政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空间十分狭窄,基本不会导向更为福利化的教育体系。政府将坚持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的投入体制。其中,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是保障国家对人才培养宏观控制力与教育公益性的基点;坚持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则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调动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客观需要。过去多年中国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改革十分成功,方向与成绩都不容否认。
另一方面,非义务教育促进公平的要点。
今后政策的关键点,一是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完善成本核定标准,稳定合理的收费水平;三是坚持禁止乱收费;四是强化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鉴于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可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应由民办学校提供择校及其他特殊服务,在条件具备时,可以试行非贫困家庭学费个人所得税减免或商业性教育贷款利息优惠等政策。政府还要免责监管和保证规则公平及良性运行状态,维护办学者、学校或教育机构、教师、学习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系作者在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