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30日 04:00
来源:京华时报
其实需要打破的,是我们对于各种教育按高下尊卑排序的单线思维,是对“百花齐放”多样化的真正包容和尊重意识。
本报特约评论员姜泓冰
教育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拓宽民间资金进入教育的渠道,清理和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给予民办学校“同等待遇”的议题又一次被放到桌面上。
说又一次,因为有关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师待遇和学生接受资助、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的呼吁,几乎是从民办教育兴办至今就时时听闻的,而教育部门有关“一视同仁”的表态和努力,也已做过不少。然而,这么多年,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规模大都提高缓慢,相当一部分学校名声不佳,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不稳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难敌传统公办学校,离“一流”的期许相去甚远,进入适龄教育人口下降的社会阶段,他们往往还是最早遭遇生源危机的弱者。
相比于西方,新中国开放民办教育不过是20多年的事,在教育产业蓬勃兴盛的大环境下,眼下的境况并不能算差。但教育管理者在定位民办教育时的顾虑重重、区分对待,虽然有谨慎之美意,却在实际上大大影响着办学者的投入立场和民办教育的发展结构、水平——如果没有对于未来光明前景的满怀希望,在“百年大计”和谋求短线回报之间,必定会选择后者。眼下,国内民办教育中,办得最红火的,正是各种短平快的经营性社会培训机构,而不是投入大、回报慢的高水平学历教育,根源恐怕与此相关。
在民办教育发展和监管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于改变的当下,政府首先在教师、学生的同等待遇方面给予清晰的界定,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而不是空喊口号,不失为现实之举,也是政府必须首先迈出的一步。
这样的话说来容易,但在习惯了多年以“官办”教育为正道、正规军之后,将民办视为次等、“野路子”完全是顺理成章,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或潜规定,甚至是生自我们的无意识。要抱持着平等、开放和信任、尊重的心态,来面对民办学校,面对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们,其实需要打破的,是我们对于各种教育按高下尊卑排序的单线思维,是对“百花齐放”多样化的真正包容和尊重意识,做起来并不容易。但迈出第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