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竞赛获奖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学科建设示范校”竞赛获奖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竞赛获奖公示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学科建设示范校”竞赛获奖公示名单详情点击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陕西民办高校:在“寒流”和“春风”中何去何从?

作者:杨老师 点击数:1798 更新时间:2012-05-23

2012年05月22日08:52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晓阳


一方面,生源的持续下降和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给陕西省民办高校带来了“寒流”;另一方面,《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意见》的出台又给陕西省民办高校送来了“春风”。

  陕西曾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硅谷”。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办学层次来讲,都具有先发优势和群体优势,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领跑者。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陕西民办教育遇到了中国所有民办教育遇到的难题。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滑。按当年高考录取率57%,落榜生就有493万人;2011年高考人数降至933万人,录取率却攀升至72.3%,落榜生速降至255万人。仅2008年至2011年四年,全国民办院校的主要生源就下降了近50%,很多民办高校面临“吃不饱”的现象。

  陕西情况也一样:从1984年至2009年,陕西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更是达到了27.54万人。但自2010年起,这种维持了近30年的直线发展态势出现拐点,在校生数首次开始下降为25.53万人。

  对此,陕西省教育厅民教处处长权秋虎表示:“陕西省民办高校在近三年内计划内统招生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外事学院、西京学院、培华学院、欧亚学院等少数几所民办本科院校,因办学层次及政策调控因素的拉动作用,招生数稳中有升。受冲击最大的是以自学考试助学、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的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和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数、自学考试人数等都在迅速减少,导致民办高校总体招生数呈下滑态势。”

  据悉,陕西省18所民办普通高校中,目前暂时还没有因生源减少而倒闭的,但个别高职院校因多种原因导致招生困难、办学效益低下。自学考试助学机构中,大多数因自考生源萎缩而规模逐渐缩小,个别以自学考试助学为主要办学内容的学校连年亏损,难以为继。除生源影响外,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困难的就业情况以及少数学校违法违规招生对整体民办高校声誉的影响等等,都使得这些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山东、河南、重庆等省市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2011年全国新增民办本科院校29所(含12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2所,其中山东民办本科院校数已达8所,陕西省民办教育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为了打破瓶颈,将陕西民办教育再一次送入发展的快车道,去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应运而生。

  “我们一定要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支持与规范并举,逐步形成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上,陕西省长赵正永明确地表达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

  “省政府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支持资金从以前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支持力度在全国也很罕见。我们将抓住这次机遇,开展二次创业。”西京学院执行院长任芳表示。

  西安欧亚学院执行董事袁辉祥也认为:“《意见》出台是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认可与鼓励。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一直呼吁的民办高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权益问题,让我们信心倍增。”除了3个亿扶助资金的“输血”外,《意见》更是在融资问题上下足了工夫。省上计划建立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基金会和民办高校融资担保体系,同时引入公益融资机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向民办高校捐赠,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那些产权明晰、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高校,可以申请信用担保贷款和长期低息贷款。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以使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这些资金活水将大力扶助民办教育的发展。

  无论是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还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陕西发展优质、有特色的民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为此,2009年起省上就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本、专科招生人数进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加大本科招生计划,适当减少专科计划,使其向以本科办学为主过渡。在今后也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申请设置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申请设置普通本科院校,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继续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

  陕西省教育厅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向民办本科高校开放,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目前已有近百项科研项目列入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把民办高校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评审纳入体制内,与公办高校同等对待;贫困学生同样享受国家的各项助学政策。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累计向民办高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4.3亿元,资助学生12万人;为民办中职学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4.89亿元,发放免学费补助金0.92亿元,受惠学生22.44万人次。通过提高学费标准、给予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民办高校享有与公办高校同等的优惠政策。

  除了完善内部机能外,陕西省还在不断规范民办高校外部的办学环境。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督查,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依法清理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5所,其中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注销)34所,停办(终止办学)203所,依法取缔448所,限期整改122所,停止2011年招生资格48所。进一步为规范办学的民办高校扫清了障碍。

  为适应新形势,赢取发展空间,陕西省各民办高校普遍认为拼质量、拼特色,调整办学思路才是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一些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逐渐转向寻找新的办学内容,规避生源锐减带来的办学风险,多数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的办学中有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或短期培训、技能培训等形式。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表示,民办高校应在特色办学和内涵建设上苦练内功。社会非常缺乏面向一线的、动手能力强的、能够直接上岗学生,我觉得这是民办教育可以转型的一个方向。我们的定位就是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学校,培养面向产业,具有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认为:面对新形势,民办院校的两极分化将会加速。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下民办院校的发展趋势。民办院校已经开始与公办院校展开竞争。高职院校和非省会城市院校已经面临危机。政府应考虑解决民办高校土地问题:一些民办院校包括统招院校,已经办校多年,却还没有自己的土地,都是靠租赁土地进行办学,对办学影响很大。

  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校长王明亮认为:“有特色、成精品是民办教育的竞争核心。规模固然重要,但是最终目的是要成精品。院校应当推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政府也要坚定扶持特色项目。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也需要办学者。政府是外因,是保障。办学者自身是内因,也是动力和核心。政府应当加大对优秀办学者的倡导、鼓励,对优秀教师、组织者的表彰和鼓励。” (记者 王晓阳 郭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