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0日04: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传沛畅谈民办教育发展规划:
文/记者幸琦昕
近年来,中山转变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面对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应有怎样的思考与对策?记者就此问题对中山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传沛进行了专访。
开篇语
自3月28日起,《广州日报·中山新闻》开始全面扩版。我们除了增加动态新闻报道之外,还大手笔地增加房产、汽车、家居、教育等专版,力求给生活在中山的您提供更多贴心的服务信息。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关键环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备受重视。因此,在筹备扩版时,我们已经积极谋划,并整合一切优质资源打造全新推出的教育专版,希望让您能在我们的教育专版中了解到中山最新、最全、最权威的教育政策,以便为自己或子女的求学之途早作准备;如果您有话想向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诉说,我们都会尽全力为您传递。
我们知道,优质资讯的提供不是靠三言两语,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付出;我们也知道,全新开辟的教育版或许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将会虚心聆听读者大众的批评,并勤勤恳恳地将教育专版做好,您的需求就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
中山也在遭遇教育公平难题
记者:近年来,中山教育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山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什么还要主动提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呢?
刘传沛:中山教育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5年,中山成功创建为广东省第三个省教育强市。2007年全市24个镇区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区),教育发展水平总体处于我省前列。全市中小学优质学位大幅增加,中小学校中省规范化以上学校达到100%;各级各类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高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1.93%和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5%,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目前已达到13.5年。
但是,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较好地解决了“上好学”、“读好书”的问题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还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对全市教育事业的规划管理,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的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后,中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战略目标。
可以预见,教育改革发展也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阶段,到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发展节点,面临着重大抉择。从中山教育自身发展的视角分析,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来临,培养模式、优质均衡、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内涵发展、教育公平等所有全国基础教育正在遭遇的难题,中山都一一碰到,而破解挑战中的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可以照搬的经验。
同时,还会受到既有的机制、体制、法规政策和社会文化惯性的制约。中山教育要从众多的困难和问题中突围而出,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必须要敢于作为、善于作为、更有作为。
在通过对当前形势的深入研判和认真思考后,中山教育系统形成了三点共识:第一,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新改革创造新机遇,新转型推动新发展。第二,主动转、率先转。这是中山教育领潮争先的历史担当。第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教育发展内涵”是中山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
将着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记者: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抓哪些关键环节呢?
刘传沛: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艰巨而长期又紧迫的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积极推进。力争在下面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实现新转变:一是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实现均衡优质发展;二是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育人新模式;三是转变民办教育发展方式,实现升级转型战略目标;四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五是转变办学方式,实现教育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六是转变办学体制,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七是转变教育手段发展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和城乡间开放共享。
记者: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把握好哪些重点领域?
刘传沛:一是强化保障,坚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新思路。二是着力均衡,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因此,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均衡上着力。三是注重协调,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个部分,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在高中阶段就体现在二者的协调和加快发展。四要合理定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使职业学校办出特色,解决好职业教育“小而全”、“同质化”和“空心化”的问题。
将促低端民办中小学争创等级
记者:中山在加快教育方式转变中,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尝试,形成了哪些新的 “中山经验”?
刘传沛:一是创新办学模式,激发职教发展活力,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合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产教研”结合模式、“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学校行业”联合办学模式、“三链”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职业教育转变。
二是实施民办学校转型升级战略,促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我市72所民办学校中,有以服务外来人口子女为主的低收费民办学校有50所,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我局提出了民办学校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即推动中高收费学校“错位发展、差异发展”,走出一条与公办优质学校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使民办中高收费学校具有与其收费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质量。另外,促进在数量上处于主体地位的低端民办中小学争创等级,培育办学特色,逐步向中收费的优质学校转变。截至目前,我市民办学校中有省一级学校11所,市一级学校7所,所有民办学校均成为省规范化学校。
三是实施民办学校教育年金制,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民办学校教育年金制,通过学校缴费、教职员个人缴费、教育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等渠道筹集教育年金,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目前,中山华附、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等已着手制定教育年金方案并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