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02-14
阅读提示
“课业负担重”、“学生缺乏个性”、“民办学校办学难”、“教师培训走过场” ……人们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成了浙江教育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浙江在承担1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并以此为突破口,主打“民生教育”牌,交出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浙江答卷。
新学期刚开学,浙江省的普高学生发现,他们的课程安排有了变化——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而选修学分则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普高的选修课程也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大类。据介绍,浙江省今年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优先予以录取。
与此同时,浙江教育厅发布的另一条“新政”也让家长和学生欣喜——从今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同时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脱钩。
近年来,从治理择校乱收费到为学生减负,浙江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民生”这个中心。
学校招考
多元评价、多元考试,让学生量力而为
【难点】长久以来,社会把学生负担过重的源头直指高考。有人甚至断言,高考不改,评价制度不变,学生“减负”工作很难推行。但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社会以及舆情震动。
今年,在浙江省已试行了一年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将继续深入推进,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达到14所,同时试点范围将由本科院校扩大到部分高职院校。
2010年,浙江选择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对新生录取采用“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的办法。“三位一体”在拓宽学生选择升学途径的同时,也减轻了考生的高考和学业压力。
2009年,浙江省高考改革的目的也是为学生减压。原来的“3+X”考试模式被细分成“3+X+自选模块”、“3+X”以及“3+技术考试”等三类,媒体称之为“个性化高考”。“量力而考”成为该方案最大的亮点。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葛为民说,全国和浙江省内高校每年在浙江的高考录取新生大约为26万人,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仅3万人左右,普通本科院校10万人左右,其余则进入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分类考试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相应地减少考试与学习内容。
浙江还在英语听力和技术科目上,一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另外,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的平行志愿填报规则,也大大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平行志愿实行当年,高分落榜的考生就创了历年最低。
教师培训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让教师自主选择
【难点】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基本是教育部门分配名额,学校指派教师参加培训。教师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学习等问题很少被人关注,有人称这是“被培训”。
2011年7月,在教育部支持下,浙江省点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第一把火。
省里出台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其中5年内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而引起最大反响的就是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项目。
“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在于教师水平。我们改变了指定性培训的方式,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培训,请教师自主选择,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
过去,培训机构多由教育主管独家垄断。现在,浙江引入竞争机制,谁有能耐谁来主持培训。在杭州市上城区,部分一线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破天荒地成了教师培训机构。为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还把校外的名师也拉进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训队伍。为进一步增强培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上城区还按每人500元的标准,以终身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一线教师,教育券可直接用于支付培训经费。
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实施半年来,共有131家教师培训机构面向浙江省开设了8431个培训项目。
民办教育
分类管理、保障权益,让民校健康成长
【难点】我国民办教育在为更多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替政府节约公共财政资金的同时,也在法人属性、财政资助、产权归属等问题上长期模棱两可,许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浙江是个民办教育大省,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超过8000所,在校生规模占到全省近1/4,吸纳了11.3万名教师。
2011年底,温州市推出加快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9”新政。新政涵盖了民办学校分类等级管理、社会保险制度、公共财政补助、明确法人产权、落实优惠政策、办学水平评估等各个方面。
此前,温州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有10种,但均被定性为“非企业法人”。明明兴办的是教育事业,却享受不到税收、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等各种优惠,同时还要承担企业法人承担的营业税、所得税等。正因如此,这些年民办学校办学越办路越窄。
新政最具首创性的莫过于提出分类登记管理办法。温州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说:“法人属性错乱是我国当前民办教育发展困境的源头性问题,民办非企业这种‘非马非驴’的登记办法,造成了民办学校享受的待遇极其不公。”
实施分类登记管理后,温州市心桥幼教集团首批选择旗下的两所幼儿园申报,新桥一幼申报为企业法人,澳美加实验幼儿园申报为民办事业法人。董事长徐炳兴解释说:“新桥一幼选择企业,是因为民办教育提倡特色、优质教育,一幼已经打出了品牌,我们希望能把特色保持下去。而澳美加申报民办事业法人,我是希望能让它参与到普惠教育中。”
新政实施也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仅过了一个月,就有10个民资项目投向了温州教育,意向金额接近30亿元。
据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办理实施意见》、《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意见》等举措,已在浙江全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