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 09:44:49 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12月26日讯(记者 ) 今年,教育资本的产业化脚步正在逐步加快,日前,环球雅思在特别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公司与培生和Merger Sub合并的交易。许多行业内人士都在揣测,是否新一轮的教育资本化进程开始了?教育资本化对于教育本身到底是喜是悲?对于家长和中国的孩子来说,资本化又给他们今后的教育培训带来了什么?鼎盛教育集团董事长刘宏冰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为我们解读他眼中的资本化运作方式的利与弊。
民办教育二十年:激情满怀但不堪回首
中国网: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曾说,中国的民办教育是从水泥缝中长出来的参天大树,从1994年做民办教育至今,您的感受如何?
刘宏冰:我跟俞敏洪是很好的朋友,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人用他的话来说现在在教育界还在坚持做教育的“骨灰级”人物不多,我们俩算是其中一员。俞敏洪可以说是中国民办教育的榜样,同时他也是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他是真正的民办教育家。他写给新东方人的一封信叫《价值回归》,写得非常好,讲出了我们做教育人的心声。
他提到的水泥缝中长出的参天大树,虽然听起来心酸但确确实实是这样,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不到2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事情。这样的发展历程很不容易,用我的话讲就是“激情满怀但不堪回首”。为什么说激情满怀呢?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在我们的机构里得到他所需要的成长,我们真的是“激情满怀”,但对于国家给我们的政策、给民办教师的认可来说是“不堪回首”的。我坦白说民办教育有很多老师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办教育,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同。公立学校有很明确的导向:分数导向,升学率导向,而我们的老师的导向是什么?是教育真正的责任导向。不同的导向一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十年的时间,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支撑,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特色教学为公办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国家能够给民办教育一些政策,能够让真正的民办教育对未来栋梁的培养工作有所担当。
资本市场很残酷 教育资本化合适么?
中国网:最近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作风起云涌,收购、上市如火如荼。您怎样看待教育资本化?
刘宏冰:我对教育资本化持审慎的态度,
一方面,开玩笑的说教育企业上市仿佛老太太跑百米,确实不适合。资本市场是残酷的,股民要的是你每年的增长率,每年要拿出20%、25%的增长率来,这是资本市场对你的要求。但教育本身来讲它的产出需要积淀。产出并不快,成倍数的增长更是很难。新东方俞敏洪就遇到这个问题,他非常痛苦。对于高管来说上市可以令他们身价倍增,但是对于创始人来说,单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说意义不大。
但另一方面,教育资本化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去满足企业未来梦想的追求。企业得以迅速扩张,可以将教育理念进行复制,去服务更多的孩子,帮助更多的人成长。但回过头来看,你对资本市场的交代是什么呢?就是25%的增长。他不管你每年成本怎样,每年都有增长率这个压力追着企业跑。
中国网:为什么教育资本化运作近几年特别集中?
刘宏冰:在全球经济形式不明朗的时候,许多投资人都在考虑如何让手里的资本保值、避险。经过研究,很多行业起起伏伏稳定性比较差,有调查显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势成为第一名的就是教育。而教育里面排在第一名的就是儿童教育。
中国网:那您是无意中找到了全球最保险的盈利行业。
刘宏冰:可以这么说吧。很多投资人一看钱投到教育领域是保险的、保值的。这是个稳定增长的行业。鼎盛教育融资的时候可以说是踢破了门槛,全世界许多投行都有来洽谈,一方面是他的资本避险需求,另一方面第一轮投资换取的收益也是最大的。
中国网:几轮融资过后,中国的培训企业会不会就成了外资企业了?
刘宏冰:融资未必上市,上市也未必在海外上市,这是个误区,但是对于大多数教育企业来说,有了资本的介入对市场的指导性是有利的,它会帮你搜集很多市场的信息,帮你对接很多资源,因为他已经成了股东。融资并不能把创始人变成小股东,创始人永远是大股东,在你不卖老股的情况下,你永远是大股东。
(本文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