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夏秀琴\文
12月14日,东方今报记者从洛阳市教育局获悉,洛阳计划投资2700万元用于引导洛阳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转型,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光伏太阳能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方面出现的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2700万元,究竟能不能解决洛阳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东方今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洛阳市新兴产业遇人才缺口
目前,2700万元已经到位,涉及的项目共有整体转型、专业优化转型、公共实训平台建设、新建民办学校、信息产业培训联盟、国际级技能大赛奖励六大项,洛阳市职教学校、民办学校等29 所学校已经申请该资金,经财政部门验收审核后,即可发放。
洛阳市教育局职教科的工作人员程小强告诉东方今报记者,洛阳过去是重工业城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技术人才如机械工、电焊工等已经不能满足洛阳经济发展需要,洛阳开始转向创新型城市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却很少。 首先就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数量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远远不够。机械加工类的企业居多与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和新型知识结构的技能型人才供给量少,形成了长期性的矛盾,造成了有些企业时常招人而时常缺人的尴尬局面。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人才开发工作中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程小强认为,目前,信息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呼叫中心,软件及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物联网、新能源、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动漫网游与创意、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很少。而且洛阳的高校数量少,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存在很大缺口。
●投资2700万元引导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转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洛阳市决定投入巨资,积极引导和扶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转型,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平台,引导 和支持高校、职业学校培育更多适应洛阳市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专业人才,鼓励新兴产业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洛阳创业就业 。
据介绍,此次获得资金引导和扶持的学校共涉及洛阳市职教学校、民办学校 29 所,项目共有整体转型、专业优化转型、公共实训平台建设、新建民办学校、信息产业培训联盟、国际级技能大赛奖励六大项,计划使用资金2700万元。
资金支持原则为坚持服务洛阳产业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坚持统筹安排与重点支持的原则,重点支持学校整体转型、优化专业、做强品牌方面;坚持扶优扶新的原则,推动学校做大、做优和开办新兴专业;坚持提升学校内涵的原则,鼓励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引入、转型新的课程。引导性资金实行“一次确定、分步到位、逐年考核、适时调整、验收拨付”的办法进行考核管理。
●学校转型可获最高800万元
根据要求,对服务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专业整体转型的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将一次性给予500万元、6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最高可达800万元。
对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相关专业,如呼叫中心、软件及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物联网、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动漫网游与创意、生物制药等也给予奖励和支持。新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初次招生达到50人,一次性给予8万元奖励,职业学校给予5万元奖励。转型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初次招生达到50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职业学校给予3万元奖励。原有此类专业的,每新招生 100 人奖励2万元,每校最多奖励10万元。
对涉及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专业,如艺术品复制、旅游及酒店管理、针灸推拿、烹饪、高护等,本专业在上年度招生数量的基础上,当年每增加招生100人奖励学校2000元,每校最多奖励 5 万元。学校开设的此类专业必须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奖或在全国同行业中知名度较高,在校学生不少于600人。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引入、转型新的课程,一门课程将一次性给予1万元支持。
●洛阳将建至少6个政府公益性职业教育实训平台
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洛阳市拟投资1313万元建设6个至8个政府公益性职业教育实训平台。
据了解,平台类型主要包括软件实训平台、文化创意实训平台、公共模拟导游实训室、金融服务公共实训平台、文物等旅游纪念品复仿制实训平台, 公共实训平台用于洛阳市域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相关专业日常公共实训和省市技能大赛等方面,公共实训平台项目申请要求能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能给其他学校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主要分布在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市旅游学校、市财会学校等9所大中专院校 。
●能否引导洛阳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转型?
面对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这2700万元的资金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程小强表示,要解决洛阳市的人才缺口,单靠这些是不行的,洛阳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了专门的应对措施。
“2700万元虽然不多,但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和扶持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重视高新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将来洛阳市新型产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程小强说,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开设相应专业,这就鼓励学校培养更多的相应人才,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洛阳。新兴产业起来后,方便学生们在家门口就业, 更好地服务洛阳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也为职教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2700万能否成功引导洛阳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