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竞赛获奖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学科建设示范校”竞赛获奖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竞赛获奖公示名单详情点击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学科建设示范校”竞赛获奖公示名单详情点击

2020年重庆市新增55万在校大学生40%靠公办60%靠民办

作者:杨老师 点击数:2428 更新时间:2011-12-07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7日02:40  华龙网-重庆商报


  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高峰论坛在渝开幕

  陈昌智发来贺信,黄孟复黄奇帆陶西平出席

  据重庆日报消息 12月6日,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高峰论坛在渝开幕。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来自全国的民办高校校长、研究专家,将就提升民办大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特色、优势,以及规范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为中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向论坛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市长黄奇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陶西平,副市长吴刚,市政协副主席孙甚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出席开幕式。

  教育必须紧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坚持走教育公平的道路,要提倡教育家办教育

  黄孟复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往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削弱,但同时另一个优势却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我们每年有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孕育着我们低成本研发的科技优势。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正是我们经济转型的基础。

  但现在我们也面临一个困惑,一方面是农民工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社会不怎么欢迎大学生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我们社会的发展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如果培养的是同质化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紧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坚持走教育公平的道路,要提倡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如果我们600多家民办大学,都能坚持教育公平道路,都能在教学质量、培养人才上下工夫,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批一流的高水平的大学。

  重庆高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学校的硬件条件、学生数量、档次都明显提高

  黄奇帆说,重庆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直辖14年,既是重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14年,也是人才高地、教育高地建设加快推进的14年。如今,重庆的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从直辖初全市小学、初中普及率只有28%,到2006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普九;去年全市初中毕业生90%以上就读高中和中专,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毛入学率方面,从直辖初的8%,到去年达到30%,而全国同期是从14%升到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跨越,使重庆成为西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高的地方。我们目标是大学毛入学率到2015年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初步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黄奇帆说,重庆高等教育近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来有长足进步。首先是硬件条件有了大发展。经过十年发展,重庆高等教育占地面积提升到去年的40平方公里,翻了两番,按去年75万在校生算,生均占地六七十平方米,超过了全国标准。

  其次,重庆大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的时候只有20万大专院校在校生,去年年底数据是75万,今年还会增加几万人,接近80万。

  第三,学校的档次提高了。有6个本科学校升格为大学;有7个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有六七个中专升格为大专。我们高校的升格绝不是拔苗助长,低水平硬往高水平凑,而是通过这些年300多亿元建设性的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加上师资力量的壮大,水到渠成。目前,重庆高校博士授权单位有7个,硕士授权单位有15个。

  到2020年实现130万在校大学生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而新增的55万,40%靠公办,60%靠民办

  黄奇帆说,重庆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大学毛入学率上升到40%,2020年争取达到50%。也就是说,重庆高校在校生数量要从现在的75万发展到130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增加大学的数量和大学生数量。是靠公办还是民办,还是两条腿走路?是主要靠公办次要靠民办,还是主要靠民办次要靠公办?对此,市委、市政府有清楚的认识,实现130万在校大学生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而新增的55万,40%靠公办,60%靠民办。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们现在公办学校的规模,在过去十年扩招过程中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后十年如果我们还想增加50多万大学生,主要还靠公办的话,会成问题。喜欢公办还是喜欢民办,这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判断,而是现实力量的判断,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才能实现目标。我们认为,政府再拿几百亿投到公办学校中,让现有学校再扩张来实现重庆50%的毛入学率,没有必要,也不合理。我们判断,重庆所有公办大学,今后十年最多能增长20万左右,剩下的30多万要靠民办大学。现在重庆民办大学在校生十几万,要增加30多万,除了现有的22所民办学校要扩张外,还要鼓励创设一批新的民办大学,这里既可以是海外投资,也可以是国内其他地方的投资和重庆本土的投资。

  鼓励发展民办大学,市政府出台十条扶持措施促进大中小学民办教育发展

  黄奇帆说,民办教育发展有它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总的比较差,办学规模小,投资能力差,办学资源不足,骨干教师短缺。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三是投融资体制不清晰,资金来源成问题。四是办学层次不清,因生源问题,有时候一个学校将不同学历的教育混在一起。五是政府的扶持不够到位。六是社会观念普遍认为民办教育不如公办教育。

  经济学上有个逻辑,凡是大面积、长周期、反复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凡是问题屡治不愈,难见效果的,就很可能与基本的制度体系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从制度安排上动脑筋,所以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里面有十条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这十条措施主要针对民办大学制定的,当然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可以覆盖。但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除了所谓的“贵族学校”或者特种学校以外,要以公办为主;普通高中或者职业中学,可以大部分公办小部分民办,对于职业中学,一半公办、一半民办也没问题;大专院校方面,要鼓励民办大学发展,目前全国大概21%的学校是民办,今后这个比例提高到35%甚至40%比较合理。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已有三年了,现在回头看,我们更坚信那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民办学校想真正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品牌,最终还要靠自己的校园文化、自身的实力,要符合六个条件

  黄奇帆说,民办学校除了靠政府扶持以外,要想真正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品牌,最终还要靠自己的校园文化、自身的实力。学校不分公办民办,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实力就行。民办学校要形成自己的实力、特色,要像杨福家校长在复旦大学任校长时说的那样,符合六个条件:一是要有硬件条件。二是要有好的老师。三是学科建设要有特色。四是校长应是个教育家,具有特殊魅力。五是要有校园文化。六是要有现金流,有资金周转。有这六条,民办学校就有仙,有龙,有名,有地位。希望重庆的民办学校都能符合这六个条件,并在市政府出台的十条扶持政策的帮助下,越办越好。

  重庆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相信能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陶西平说,中国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今后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能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启动内需的重要方面。重庆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相信能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重庆宣言》。

  十条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1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土地、建设、财税优惠政策;

  2创建民办教育资本运作和投融资体制;

  3合理确定民办学校收费标准;

  4建立社会资本投入和取得合理回报机制;

  5建立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教育的制度;

  6形成有利于完善民办教育师资队伍的保障机制;

  7保障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8支持民办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9鼓励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

  10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发展瓶颈

  师资生源制约民办院校发展

  从1998年至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从21所发展到676所,在校生人数从1.2万人增长为477万人,发展迅速。然而,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国仅有5所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昨日,记者走访我市几所民办高校发现,虽然招生人数在上升,但优秀的教师、生源成为制约民办院校发展的瓶颈。

  何大同曾在一所公办院校任职多年,现在是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长。他昨日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民办学校很差、可信度不够。另外,由于民办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民办高校学费升高,这些都使得生源受限。此外在师资上,何大同称,很多老师是实在进不了公办高校,才退而求其次来民办学校。

  从西南政法大学“走出去”到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院长的李光辉也有同感。李光辉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原因,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学费和教委的少部分拨款,很多民办学校都是投资者说了算,但一些投资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对教学的投入。

  昨日,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我市民办学校面临办学水平不高、政策创新、高层次人才不多的挑战,下一步,我市将在自主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放宽对民办高校的办学限制,同时,完善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今年通过项目经费补助民办高校将达到4000万元,力争在2012年,我市7所独立学院都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专家支招

  民办高校形成特色保证质量

  民办院校该如何突破瓶颈,打造真正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昨日的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福家昨日表示,民办大学要发展成长必须要有特色,保证质量。杨福家很不赞成民办大学都向研究生方向发展,把本科院校划分二本三本。“将学校划分成不同等级,就是把学生划成几等,但这仅是考试成绩,并不代表学生的全部。”杨福家称,要办一流的民办大学,有两条基本措施:一是建立育人的载体——住宿学院。有一批教授住在里面,担当学生的导师,师生比在1∶10左右。二是重视第二课堂,建立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

  杨福家认为,民办大学的资金来源,最好是多元投资,投资者不求回报,以保证学校长期、稳定地运作。此外,民办高校要结合实际,从世界范围招聘校长、教授。

  “要建好一所民办的或者公办的大学,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优良的学风校风,形成大学文化和育人氛围。”钟秉林昨日表示,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对大学的影响既有内在的支撑保障作用也有外显的作用,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所以,民办学校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内涵建设,真正把学校的各方面,包括人才质量、学校管理水平等提升上来。

  潘际銮表示,办大学的关键是教育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多样化人才,这可以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现。真正的学分制是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自由选择学习进度和课程,可以三年毕业,也可以六年毕业,但是这点国内目前很多高校都没做到。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 记者 秦健 采写